勵志故事創業故事

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的創業感悟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的創業感悟

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的創業感悟

【經營你的人力資本】

價值化——人力資本增值的開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變化的時代,因此,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學習的一生。學習的對象不只是學生,或者說更重要的是職業人,是一個個企業的員工。我們在學生時代,似乎更多的是在爲某一種尊嚴而學習,爲獲得社會的尊重而學習。比如說你覺得自己擁有一個博士的頭銜很自豪,而且你更想有一個亮光閃閃的清華大學的文憑,而不願意拿一所普通大學的文憑,至於對博士帽能帶來多少價值,卻沒有深層次的考慮。所以,學習的目的就好像是爲了獲得自己所期望的某種表現身份的ID,然後用這個ID來證明對知識的擁有,而擁有知識之後能產生什麼自己卻不清楚。追究我們把這個ID看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真正明確學習的目的。“學習目標不明確”雖然是一個很原始樸素的說法,但卻給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無謂的耗費。我們曾經用“知識分子”這樣一個概念來定義我們尊敬的人,把知識分子形式化地定義爲受過中專以上教育的人,我們尊重知識分子,尊重受過中專以上教育的人才,給他們創造環境。而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些受過教育、擁有文憑的人,怎麼樣用他們的知識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從而真正地得到社會的承認。當我們的知識分子在不斷地埋怨社會不公的時候,我們看到知識分子也在不斷使用大量的國家研究經費,而並沒有創造出完全的價值。

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的創業感悟

可以看到,中國許多年輕知識分子的創造力和潛力在中國沒有被挖掘,而在突然換了一個大的環境之後,比如出國,知識的能量就被無限地釋放。實際上這是來自文化上的差異,它包括:中國人注重書本上的理論,願意遵循某一基本規律做事,而國外的學者願意打破常規;中國人比較謙虛,而美國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比較傲慢自大;我們希望通過知識的擁有或學歷實現個人的價值,美國人更喜歡用財富、用他所創造的金錢來表現他的能力。在我們國家,這種情形就像我們擁有一個很大的倉庫,裏邊儲滿糧食,卻餓死了許多人:沒有人有能力把這些糧食加工轉化爲可食用的食品。我們的文化欠缺了某些讓“知識分子”學會駕馭知識、轉化知識、管理知識的成分。

對公司進行知識管理,不管是員工的再培訓,把公司建成學習型組織,還是整個公司的資源盤點整合,在整個過程中,最本質的東西就是爲了把知識變成價值——不僅僅變成本公司的價值,變成公司創業者的價值,而且還要變成客戶價值。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話,還要變成股東價值。每個員工個人擁有知識並把知識變成產品,使這些知識能夠服務公司的客戶,爲客戶創造價值之後又反饋回來,從中每一個創業者能都夠得到回報。所以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是:應用知識比掌握一門知識更難。學習如果單純爲了考試,爲了獲得文憑,培訓員工爲了裝門面、趕時髦,那麼就會忽視用知識來完成創造和把知識應用於社會這樣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不管是對公司還是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把學習目標明朗化、直接化,我們的學習就是爲了創造價值,就是爲了給企業創造利潤,就是爲了給社會創造價值,或者再“俗”一點,就是爲了“Make Money”,那麼,我們的知識庫該有多少能量迸發出來,爲我們的民族、我們國家的發展增添多少強勁的力量!所以,做到從“知識的存儲器”變成“知識的運用高手”,這纔是知識的管理之道。

不斷升級知識轉化處理器

信息時代最核心的變化是速度在變化,因此對擁有知識者來說,應該不斷更新你的知識版本,升級你的知識轉化處理器。只有不斷加速知識處理轉化才能創造新知識;只有加速知識的再生更新,知識的運用和知識的價值化才能實現。過去學一門知識,從大學、研究生到博士畢業,學了10多年的課程,畢業以後可以用30年、40年;但現在從大學裏學習的知識出來後只能用半年或者一年。由於網絡時代的來臨,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人的生命被極大地壓縮,獲取的知識被使用的時間越來越短,知識所創造的產品的價值週期越來越短,每一個人就業時間中最寶貴的年華也變得越來越短。IT行業是一個具有很大挑戰性和壓力的行業。

一個從事IT職業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的10年到15年內,可能是一生中最寶貴的時間,而在最寶貴的時間裏能夠衝刺的可能只有5年到6年。一個年齡35歲以上的人想在這個行業裏找到一個合適的程序員工作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意味着我們很多從事IT行業特別是軟件行業的人,將來會面臨40歲、50歲時怎樣設計和選擇自己的人生的問題,而所有的變化都來源於速度——對知識的淘汰率越來越高。

在西安開辦的全國科協大會上,楊振寧先生曾經做過一個報告,他講過去的10年是美國信息產業發展最迅速的10年,而這10年也是美國年輕一代在世界基礎科學大獎賽中考分最差的10年,基本上美國在世界的數學、物理競賽中都排到了倒數第一和第二名的位置。如果研究一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似乎能得出這樣一個表面上的因果關係:可能正因爲美國在這樣的比賽裏得到了倒數第幾名,才促使了美國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當然,這其中也有偶然的因素。楊振寧先生的評論是,過去我們在擁有知識、用知識來參加一些競技比賽的時候忽略了知識應被應用以便創造價值和推動經濟的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和美國人在運用知識和知識價值化方面所存在的差距:我們更多的是充當一個知識的容器,在知識的更新處理、價值化管理方面做得很不夠。我們所瞭解的IT行業中的成功人士,很多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像比爾·蓋茨大學沒有讀完就開始創業,他敢於衝破傳統,不是看重文憑這種知識的形式表現,更看重的是知識能否創造價值。我們需要這樣一批知識時代的創業者——他們用創造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從而真正體現知識的價值。

培養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

現在對綜合知識的運用顯得非常重要,無論做什麼事情,運用單一的技能或知識的時候已經很少了,而我們中國人在掌握知識方面顯得特別單一,當畢業生走上社會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不具備創業或者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設計一個軟件,不僅僅是設計一個產品,更多的是打造一門藝術,塑造一種文化;不僅僅是用程序堆積出一個個模塊,更需要讓用戶感覺到它用起來很舒適,很享受,是一件很完美的藝術品,這包括對每一個畫面設計的考究,對技術和用戶每一個細微之處的要求能做綜合的衡量,對音樂、美術具備良好的素質,有一定的美感和樂感。否則我們所做的產品就不是真正能得到客戶認可的產品,不是鮮活的個性化產品,而純粹是一個技術的成果。所以當我們建立一家公司的時候,會突然發現,在過去學習的知識裏,有許許多多更應該與其他知識結合運用,而多年的專業訓練已經讓我們失去了輕鬆自如地運用其他方面知識的能力,造成了系統競爭能力的下降,似乎我們每個人就只成爲一個單一的器官,而缺乏各器官間的配合協調。

拿東大阿爾派公司來舉個例子。公司經常需要向客戶介紹公司的產品,這就需要我們的技術人員有特別好的表達能力和感染能力,把他有限的知識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來,而這往往是我們技術人員的薄弱方面。我曾經去過愛爾蘭考察軟件產業,愛爾蘭專門有一所學校對技術人員進行表達訓練。我在愛爾蘭碰到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他知道我們代表團來訪的消息就趕到了酒店,在我們沒有回到酒店之前裝好了他設計的一套軟件。雖然可以看得出這個學生穿着的西裝比較便宜,而且打了褶,但是他很認真地打扮了一番,整理好了領帶,然後站在我們面前給我們介紹:“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給你們介紹的是我全世界第一個發明的,也是我第一次讓人看到的東西,你們看了一定會喜歡它,一定會感到驚訝,因爲這個東西是未來的電子商務中一定要用到的⋯⋯”實際上那個時候,我已經沒有聽他在講什麼東西了,我看到了他的那種自信和表演,感覺到了我們培養的學生跟他之間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就表現在他們可能擁有的設計軟件的水平跟我們差不多,但卻懂得推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放大,這種素質我們中國人卻不一定有。

他們從小的時候就培養這種表現能力,這種自信心,他給你的感覺就是“I am the best,the best forever”。跟別人講的時候,他能夠“do everything”,他能夠做的東西他都願意努力,即便真的不行的時候,他也會說:這件事情我沒做過,但是你一定要給我一個機會,我相信我能夠做得比別人好;而我們很有知識的時候,卻不會推銷我們的知識,不會表達我們的知識,而是把知識埋藏在深處,最終我們不能夠在這種以價值爲趨向的市場環境下使人才的價值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把知識市場化。中國有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力資源,但是缺乏對知識進行價值化管理的文化,缺乏將人力資源資本化的意識。

改善你的情商

學會運用知識的同時別忘了運用你的性格。知識管理的關鍵一條就是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建樹你的性格。有一句話是“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在進行知識管理、在選擇塑造自己的性格的時候,也就同樣選擇了自己的命運。每一個困難的背後都潛伏着機會,因爲容易的事情大家都願意做,而困難的事情卻都願繞道而行,避難就易,這就增加了在困難面前成功的機會。大部分人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在遇到困難時退縮,最可怕的是在就要解決困難的最後一刻退縮。如果當你看到困難時就把困難當成一種樂趣,你就會發現很有意思,你就會樂在其中。

(編者注:本文爲劉積仁2000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發表的演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