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才正能量語錄

高太爺一萬小時定律:如何有效地勤奮努力?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這麼低效的努力聽說你還感動哭了?

高太爺一萬小時定律:如何有效地勤奮努力?

作者:高太爺(知乎排名前0.001%的頂尖大V,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摘自公衆號:高太爺(gaotaiye0504)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寫到,“玩遊戲,輕鬆就能做到‘一萬小時定律’!學習也能像玩遊戲這麼爽嗎?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完全可以!”

於是乎,這兩天就有同學跑到公衆號後臺跟我爭論起來了:

“太爺,不要再說‘一萬小時定律’這種成功學了,每天默默努力的人多了去了,也沒見過有幾個真正成了專家的”。

嗯,也是,太爺長這麼大,寫了不知多少小時的字了,不也沒成爲書法家麼?

通過近一週的瞭解,太爺發現,和這位同學有一樣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普遍覺得,自己一直在不斷地努力,然而收效甚微,由此可以推斷,“一萬小時定律”就是個雞湯。

好,那我說說你聽聽,在想當初——

我朝躍進年間,楊絳先生接到了翻譯《唐·吉訶德》的任務,被告知可用任何譯本。精通英語法語的她找來五種英法譯本,仔細對比後,覺得譯本代替不了原著。於是,近六旬的楊絳先生從1959年開始學習西班牙語,每日堅持從不間斷,1962年,她正式開始翻譯《唐·吉訶德》,其中雖因十年浩劫而數度中斷,但最終仍在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作爲我國目前最權威的譯本,流傳至今。

從不會到精通,楊絳先生用了四年時間,以每天7小時計,7*365*4=10220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是雞湯? 也許,但更可能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

不得法的努力,就算是一百萬個小時,也毫無用處。

那麼問題來了,人生苦短,並無多少一萬小時,怎樣才能讓這一萬小時的努力得法?

簡而言之,不過是“有效”二字。

01、把這一萬小時,耗在有效區域裏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oel M.Tichy認爲,對於每個人來說,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適應變化,潛能開發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在三種狀態下交替:心理舒適區(comfort zone),心理延展區(stretch zone)和心理恐慌區(stress zone)。

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環境裏,我們應付得得心應手,每天我們都在與熟悉的人來往,做着熟稔的工作,彷彿一切都是這樣有條不紊地持續進行。

在舒適區中,我們往往覺察不到任何壓力。常言道“人無壓力輕飄飄”,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我們很容易就喪失了改變的慾望,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心理舒適區就是一鍋溫水,而你,則是呆在裏面的青蛙,在這樣一個區域裏,你就是呆到死,也只是一隻死青蛙。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心理延展區”。

籃球之神喬丹喬老爺子,早年間靠一套行雲流水的突破,在NBA打下了赫赫一片天,然而各隊教練也都不是吃素的,紛紛採用雙人甚至三人包夾戰術,把通往籃下的路圍了個水泄不通:反正你投籃不準,我們就放你在外線了,你能怎麼樣?

後來的結果,大家可能也知道了,公牛上世紀末兩個三連冠,靠的都是喬幫主的中投。

美國曾經有教練對運動員的訓練進行過統計,結果發現,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動作,這就是兩者成就不同的根本區別。

真正有效的練習,不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讓它們在我們的努力下不斷變好。

對於旨在努力精進的我們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延展區”內學習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東西。一段時間後,“延展區”會慢慢變爲“舒適區”,“舒適區”越變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區”也會相應變成“延展區”。

成長,是一個雕琢自己的過程。無論是“雕”還是“琢”,都是得用刀的,想想都疼。

然而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刻成那個理想中的樣子。

02、把這一萬小時,用在有效重複上

現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爲,除了最基本的呼吸和吮吸,人在出生時幾乎不具備任何技能,擁有的只是對刺激的基本反應和感覺,這些基本的反應需要調動的神經較少,能夠有效減少負荷,不給幼兒未發育完全的大腦帶來太多壓力。

那麼,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種種技能是從何而來呢?

練習,不斷的練習。

我們從小長到大,從在襁褓中嗷嗷待哺,到學會爬行,再到行走跑跳,無一不是反覆練習的結果。

在缺乏重複訓練的情況下,面臨非常見問題時,我們很容易便會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如果你不相信,儘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初高中時背得滾瓜爛熟的公式、定理、方程式,現在還能記住幾個?就算你還能記住sinA*SinB=1/2[cos(A-B)-cos(A+B)],那你再做一套高中數學題試試?

正如賣油翁所說,“我亦無他,唯手熟爾”。

那麼,重複練習是否就是精進自己的有效方法呢?

答案是否定的。

單純的大量重複性練習,固然可以令你“掌握”一項技能,卻無法令你“精通”一項技能。

學習本身,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開始學習一項技能時,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在這個階段,我們往往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並不自知。帶着錯誤去進行大量重複練習,最終的結果,就是使得這些錯誤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從而形成“陋習”。在你“掌握”技能的階段,這些陋習可能無傷大雅,但一旦你想要再提升一個檔次,轉而到達“精通”技能的層次,這些陋習就會瞬間變大,成爲阻礙你通往“精通”層次的攔路虎。

武術界有句老話,“寧教初學者,不修爛把式”,原因在此。

看不到問題的練習,等於沒有練習。真正有效的重複,是能夠形成一種以錯誤爲中心的思維模式。

太爺上學的時候,我們班主任一直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傳授一個學習經驗,那就是錯題本。

錯題本本身,就是“以錯誤爲中心”這種思維模式的具象化。正確的東西,不必去管它;錯誤的東西,務必要改正。

就像步步高點讀機廣告裏說得那樣,“哪裏不會點哪裏”。

這,纔是有效的重複。

03、把這一萬小時,放在有效反饋中

《舊唐書》裏記載:貞觀十七年,魏徴薨,時年六十四。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徴死了,唐太宗痛哭失聲,理由很充分:自此,他便少了一個能夠給他有效反饋的人。

中國有句成語,叫“良師益友”。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友者,志同道合意一也。

其實,老師、朋友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帶給你多少知識或者經驗,而在於當你無法意識到錯誤,即將陷入無效重複時,爲你提供一個有效的反饋。

太爺剛開始做知乎的時候,一份答案往往會修改數十次才能最終成稿。成稿之後,自己信心滿滿地把答案發到知乎上,滿以爲已經寫得夠好了,然而點贊數量卻寥寥無幾。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月,直到一次機緣巧合,有幸認識了一個老司機,並加入了他的一個小圈子,在這裏,我經歷了這樣一個環節:每個人都要拿出一份稿子來,供其他人閱讀。他人閱讀之後,要將文中各種疏漏、錯誤一一指出,發還給作者。作者按照這些意見進行改進,再拿出一份修改稿。這一過程不斷重複,作者稿子裏的問題越來越少,整體效果也越來越好。

每次討論結束後,太爺拿着改前的稿子和改後的稿子,兩廂對比之下,驟然發覺那些從前自覺質量很高的文字,深究之下其實滿是漏洞。

這個反覆改稿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有效反饋的過程。

真正有效的反饋,不在於層次多高、架構多複雜,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源源不斷收穫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意見。

其實,這也是太爺最終選擇自媒體的一大原因:通過公衆號、知乎這樣的平臺,我可以在輸出思想、經驗、知識體系的同時,收穫來自你們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從而實現精進。

你們,就是能夠給我帶來有效反饋的良師益友。

這種磨鍊自己的方法,比從前的閉門造車有效多了。

當然,我從不否認“卵巢彩票”的存在。這世上總是有含着金湯匙出生的人,他們天賦異稟,也許稍微花點兒心思,就抵過我們長達一萬小時的努力。

天賦決定你的可能上限,但努力才決定你的真實下限!

“一萬小時定律”不是萬金油,也不是簡單歸因的成功學,是對在正確方法下努力和專注的一種肯定。

知乎有句名言:以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下,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太爺則想說:以多數人努力方法之低效,根本輪不到拼“一萬小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