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才經典語錄

經典禪意的語錄84條

本文已影響 1.97W人 

跑馬拉松,雖然起跑線一樣,漸漸地必然拉開距離。貴在調節自己的體力,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雖然最後到達,也跑了同樣距離。學業、人生都如此,貴在是自己的,貴在堅持,貴在不半途而廢,而各隨自己方便條件調節使用,緩急得當,決不放棄,必達目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禪意的語錄84條,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禪意的語錄84條

1、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

2、掬一杯淡茶,捻一縷清風,把憂傷攤開,將心放逐,在微笑中淡然。不去在意紛擾,不去憂慮明日,放下一切執念,素心如簡,待蓮花開盡後,便是清歡。

3、我願,忘記悲歡,拂去身上的浮塵。讓每一處風動都有,花朵的修養。

4、人生的高度,一半始於個人的努力,一半源自衆多的選擇。人生的敗筆,亦多是生於選擇當中:一是不會選擇,盲目攀高,肆意逐浪,心神分離,難修正果;二是不堅持選擇,目常斜視,心易旁顧,朝秦暮楚,難成其大。

5、信己無私,信人人有愛。

6、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

7、放下"我"的觀念,放下對"我"。

8、憶念便是加持,蒙師友、佛菩薩的憶念,便是蒙師友、佛菩薩的加持。唸佛、念法、念僧、念師、念父母、念有德之人,即是接受三寶、師尊、父母的加持。

9、改變不了命數,就改變心態,這就是幸福。

10、佛說:菩薩所做的善事,不應貪求果報,所以說菩薩不爲福德而行善。

11、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一《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12、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達摩大師血脈論》

13、把生命耗費在爭名奪利上,不僅讓自己置身於名利的危險之中,而且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生活中,保持一顆清閒自在的心,雖然看起來無法爲自己創造任何價值,卻能讓我們在名利退去時不會感到空虛,使我們內心坦蕩,看得到生命的本源,尋得到踏實的快樂。

14、能知理、惜理、守禮,就是光明磊落的人生。

15、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爲盲修瞎煉。《徹悟禪師語錄》

16、無諂、無隱、無矯作,此三密戒之精要。《彌勒日巴大師歌集》

17、一個人無論是和自己過不去還是和他人過不去,最終受傷的都是自己,因爲習慣了把自己囚禁在自設的牢獄裏,別人毫髮無傷,而自己卻早已幹瘡百孔。所以,當你終於能夠用寬廣的心胸接納自己,並與自己握手言和,同時以一顆憐恤和悲憫之心理解和原諒人性中的諸多瑕疵與缺陷的時候,才能對這個世界和他人不再抱持諸多的指摘與敵意。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有多深,就對世界和人生的熱愛有多濃。(薺麥青青)

18、人生要接受很多的教訓才能學到更多的經驗。長輩的教誨有時雖然逆耳,但卻有助於我們的成長。重要的是學會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山重水複中找到自己的柳暗花明。

19、方經殘臘,早見仲春。日月奔馳,榮衰互換。人生只此,休更紛紜。我觀前際已去不可追,後際未來不可問。一《黃龍晦堂心和尚語錄》

20、一切煩惱若不堅着,我說無犯。

21、學不難有才,難有志;不難有志,難有品;不難有品,難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時流籠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則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

22、戒律中罪雖復微細,懺悔則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四十六

23、和顏愛語,其心歡喜。《華嚴經》卷五十六,離世間品

24、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論是學習一門知識還是掌握一門本領,都靠自己開動腦筋,獨立思考,領悟其中的真諦。別人的言傳身教只是別人的經驗感受,自己真正領會的不一定是能夠說出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迷悟之間,只在於當下一念。經常忘記自己,才能從更高的層次審視和認識自己。只有意念清純心中才會清明,解開執著或情感的繫縛,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真我。

25、佛言:人從愛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四十二章經》

26、如果說勞動是一種幸福,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勞動多累啊,我就喜歡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每天什麼都不幹,那才幸福呢。"人們大都喜歡閒適安逸,不喜歡勞累。然而,也有許多會在不需要勞動的時候懷念勞動。

27、習禪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窮究自己。

28、佛法難聞,雖然號稱佛法的書很多,但其實多是人天法,尚非聲聞、緣覺之法,何況佛法。"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於今猶是。

29、六字乾坤袋,大即包天包地,小則提手便行,可大可小,能放能收。還有什麼裝不下,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30、不執迷科學,不沉醉哲理,只願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淨化心靈與啓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31、[天天禪語]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不用心,真理遠在天邊。

32、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爲別人,不爲自己,就是佈施,就是供 養。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佈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只是不懂得, 不知道而已。

33、我們的人生常常被某些無形的繩子牽住,名利是繩,貪慾是繩,嫉妒 和褊狹都是繩。擺脫了這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我們被外物 掌控住自己的七情六慾與心靈思想,那麼原本使我們幸福的東西也會成爲 我們的枷鎖、痛苦的根源。

34、信心就像太陽,上師三寶的功德猶如雪山,上師三寶的加持就像流水。正如具德上師帕摩竹巴在《大手印五支證道歌》中說:"像雪山一樣的上師四身上,如果虔誠心的陽光不照的話,加持的水就不會流出來,所以,請用專注的心去修持此虔誠。"

35、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裏、耳朵裏。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證嚴法師

36、"靜坐常思","思"的是什麼?應該是自己不知足與攀比產生的錯誤;"閒談莫論",不讓"論"的是別人的生活與作風。踏踏實實地做我們自己,幸福、快樂自然會圍繞在我們身邊。

37、充滿愛的付出而沒煩惱、很灑脫,是修行的目標。

38、因爲過於追逐此生的名利,所以往往忽略了修行,於是對死亡既沒有作好任何準備,對來生也毫無把握正確的方向。

39、贈人以善言,重如珠玉;傷人以惡言,甚於劍戟。

40、我們之所以不能放下,主要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因爲我們總是希望在未來,出現合乎我們意願的結果。如何才能把這些都放下呢?其實很簡單,從當前的準備工作開始,去創造這個未來!不要光只是去擔憂它,等待它。把握當下,守一不移,只要我們去努力了,我們的將來就會有希望。擔憂和等待,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是障礙。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會來,你要做的只是現在不斷地去準備,最後它就來了,所謂不期而至,不期然而來到。

41、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更不執着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42、佛說,你生氣,是因爲自己不夠大度;你鬱悶,是因爲自己不夠豁達;你焦慮,是因爲自己不夠從容;你悲傷,是因爲自己不夠堅強;你惆悵,是因爲自己不夠陽光;你嫉妒,是因爲自己不夠優秀。每一次煩惱的出現,都是一個給我們尋找自己缺點的機會。自在不在心外,解脫不是他人帶來,只在於修好你的心。

43、人的一生,沒有誰事事得意,處處風光。告訴自己,淡然一些,看開一點,生活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淡然而簡單,這樣你會愉快些。沒有人知道,痛苦會在哪個時段出現,也沒有人清楚,煩惱會在哪個地方出現。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我們應做的,就是珍惜擁有。

44、能量是不滅的,當你把這股能量引向愛的地方,它就變成了愛的能量,當你不愛的時候,這股愛的能量並沒有消失,它只是變成了恨的能量。

45、人生是涌潮汐,來了,去了;財富是一班列車,進了,出了;昨天是一道風景,看了,忘了;時間是一個過客,停了,走了;戀愛是一場遊戲,迷了,倦了;婚姻是一杯茶水,濃了,淡了;生活是一個漏斗,得了,失了;迷惘是一種態度,放了,收了;修心是一條轉播,看了,悟了。

46、與其相見,不如懷念,與其糾纏,不如隨緣。

47、有一種快樂在寬容中。缺乏寬容之心的人,處處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滿眼都是看不慣,到處都是不順心,臉上總是沒有一絲笑容,說話的語氣總是淡漠,缺少友善之意,結果朋友越來越少,煩惱越來越多。具有寬容之心的人,懂得換位思考,他們總是站在別人的層面上看問題、想事情,時時處處替別人着想,對象不同,要求的標準也不同。這樣的人用自己的寬容得到別人的真誠,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誼長存,心情舒暢,其樂融融。心寬,天地就寬,裝得下他人,也就容裝下了無盡的快樂。

48、如果生活已經很苦悶,再用剩下的時間來咀嚼苦悶,只會讓生活更加糟糕,所以要放開心胸,學會從苦悶中解脫出來。人生道路上會被佈置了失望、傷心、孤獨、掙扎和苦痛,會被日常生活的打擊、工作的疲憊消磨得筋疲力盡。但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都要記得一切從快樂出發,不要逃避生活,不要躲藏,抑或封閉自己,要努力擁抱新鮮事物,經歷全新體驗,或許我們失敗了十次,但是,也許成功就在第十一次。

49、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然而,溫暖的家庭並不在於財產的富裕,家族的高貴和社會的地位,而在於奉獻愛心,相互包容和彼此關懷。什麼樣的人會痛苦?忽略擁有,而追逐慾望的人,會常常痛苦。什麼樣的人會快樂?珍惜擁有,而少欲知足的人,會常常快樂。

50、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

51、衝動是魔鬼,說話要先想清楚再說,做事要先考慮好後果再做。做與說前先思考就可以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減少自己事過之後的悔憾。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因爲,輪迴的路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52、永遠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人生中沒有假設、沒有如果、沒有可能,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平平常常的小事情。假如你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可以做,那麼就做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吧,給一個可愛的孩子做盡責的父母,給一對可敬的老人做孝順的子女,和你的另一半一起經營溫馨幸福的家。簡單生活一樣美好!

53、他的服裝非常簡樸,樣式介於亞洲式和歐洲式之間,但頭上戴了一頂飾滿珠寶的黃金頂盔,盔頂上插着一根羽毛。

54、不要浪費您的生命在您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55、所看即所想,所想非所看。

56、活在別人眼裏,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

57、煩惱是因執着而起,若你認清它的本性,煩惱即是菩提。放下了,失去的永遠是痛苦;放不下,留住的只有煩惱而已。

58、我們相處最多的人其實是自己,可有多少人能正確認識自己呢?只有知道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我們才能不斷的修正自己。常常以誠懇、虛心的態度聽聽身邊朋友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能做到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並積極去改進,人生一定會簡單、燦爛,問佛:"世間爲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59、禪不在於空間的置換,身體在哪、佛寺就在哪;禪不在於時間的推移,心念在哪,覺知就在哪。用智慧的眼、去度輪迴的情:往苦難處觀因果、往欲樂處觀平等、往衆生處觀慈悲、往世間處觀清淨。禪未必是稀奇,禪是安住似樹,是海之無波,是嬰兒酣睡,是掌中琉璃,是守持好當下的這一份默默和靜靜。

60、戒律,是保護居士非常好的道德標準,能守幾條就受幾條,暫時還做不到或是條件不允許的就不受。當然,如果能儘量約束自己全部做到,功德會非常大,因爲只有投生到人道,纔有受別解脫戒的機會。一個信徒能夠對自己有所約束是最好的。

61、在修行生活當中,讀誦佛經要常自思惟,思惟是爲了訓練我們善用其心。我們雖然達不到聖者的思惟、佛陀的思惟,但必須要開始學着思惟,就是要好好地來用這顆心,慢慢地從善用其心當中,來一點一點獲得勝妙功德。

62、苦、樂都來自內心,外在因素也許沒那麼重要,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內心裏的作意,也就是人的'心態問題。

63、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論你給它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標籤是不相干的。

64、只有明白了生命的無常,纔會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無謂的執着,纔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苦難和死亡。

65、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暫,須只爭朝夕。

66、佛曰:欲爲諸佛龍象,先做衆生馬牛。

67、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度無緣的衆生。

68、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69、"理謂理趣,道理廣也。性爲法性,心性深也。若窮其理趣,則盡其體性。今此經中,意趣體性皆窮究也,此借《周易》‘說卦’之言。"——澄觀《華嚴經疏》

70、酒省明月照窗紗。——夏言《浣溪沙》

71、所謂佛性就是善的種子。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

72、如果總是用失衡的思維看待……羨慕,仰視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好事物。你將獲得的是,永無休止的煩惱和憂愁。如果放寬心態,你就萬事從容。

73、很多時候,不論是對待在做的事情,或是正處於的關係,單是一份消極的態度就已經夠對不起歲月了。來日並不方長,好好珍惜。

74、飢來吃飯,困來即眠。"言下之意若吃飯時不肯專心吃飯卻有百種思考,睡覺時不肯安睡卻千般計較,自然無法達到"用功"的境界,在我的理解,似乎就是要將吃飯睡眠降低到最低的基本滿足階段,不餓時不吃也罷,不困時醒着又何妨呢,只有關於生命本真的思索,才能夠與那些飛逝而過的時光價值相匹配。

75、最可怕的不是沒出息,而是麻木停在苟且殘喘的位置。

76、世人爲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耳。

77、而爲一個有思、有想、有自我意識的人,當然很自然地會追求個人的快樂。但在這之前,要先知道什麼纔是對自己最有益、最永遠的快樂。

78、智者爲了修行而過着孤獨的生活,並能樂在其中。他獨坐、獨臥、獨行而融入於孤獨,在孤獨中觀照自己、調御身心,高興地融入山林的生活。

79、朱元璋謂學書須是專一於是,更無餘好,方能有成。而予聞古之善琴者,亦謂專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雖小,可以喻大。——蓮池大師

80、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你弄清,虧時費神不說,多是徒勞無益;並非所有的人,都必須你搞懂,傷心悲情不說,常是曲終場散。看不到的,就別爲難,人生本是單行線,屬於你的景色不多;看不懂的,就別追究,凡事還是糊塗好,不必讓自己太累。

81、佛心沒有遠近,人的願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到弘願。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爲樂,求人痛苦。

82、我的不悔,與你無關,那是我一個人的不悔,就像秋天的凋零的葉,是從我自己的樹上落下來的,我的心疼,只有自己知道。

83、兩相忘,從來未忘。

84、但於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