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勵志名言

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需要有贏得起的信心和輸得起的勇氣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舒適圈是會害死人的

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需要有贏得起的信心和輸得起的勇氣

作者:楊熹文

摘自:楊熹文的新浪博客

熹裏話:

在奧克蘭度過“見人”“談事”“辦正經事”超級忙碌的一週後,再次回到陶朗加過安逸的生活,覺得人生真的應該保持這樣的轉換,不時地跳出舒適圈,用腦電波接收來的刺激,構建點更好的什麼。共勉。

我和我的母親每隔一段時間就因爲工作的問題冷戰。她不知從哪裏得來的消息,苦口婆心地勸我“從良”,“在新西蘭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多好啊!特別輕鬆,每兩個小時就休息一次,還有免費的咖啡和甜點呢!還有周末,還有帶薪休假……”

你無法打敗一個從未來過新西蘭的人的意淫,我總是失控着大喊,“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朝五晚九的創業!”

你發現沒有?大多數人在進入社會的兩三年後就會形成一個專屬的舒適圈——每天早上六點還是七點起牀?吃手抓餅還是小米粥配鹹菜?坐地鐵還是做3號巴士?幾點下班會不堵車?週三晚上是不是又該做醋溜白菜?晚上哪個臺的電視劇會很好看?週末幾點起牀幾點去超市?孩子假期是去外婆家還是奶奶那裏……

什麼安排都變得清晰合理,每一件事都在自然而然地發生,“安全”是這種生活最大的特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真的覺得舒適。我身邊絕大多數的朋友都對這樣的生活不滿,我曾聽一文藝女青年被父母安排去做公務員3年後的心聲,“就像是被人掐住了喉嚨,說不出話,就像被人丟進了海中央溺了水,呼吸不得,就像被人五花大綁,無法掙脫……”

然而爲什麼幾年之後,大多數的人還是沒有找到離開舒適圈的缺口?

因爲規律的事情都很安全,跳出舒適圈是要付出代價的。

舒適圈的人生雖沒有“闖蕩四方”的那般精彩,但起碼贏得了父輩的認同。工作結婚生子都卡在適當的年紀發生,眼睛半閉半合就能過上一輩子,缺少波瀾也沒有意外,雖然偶爾羨慕下別人內容豐富的朋友圈,但十分鐘後也能看見平淡幸福的霧氣,準時從柴米油鹽中升起。

瞭解我的人總是笑我人格分裂,我怕蛇怕蜘蛛,怕黑怕鬼怪,看見蟲子能半秒鐘跳得老高,聽過鬼故事就三天睡不着,一臉受害者的表情,卻偏偏內心狂妄不羈——腦袋裏住着探險狩獵的人猿泰山,他從一根樹枝悠到另一根去,那是我逃離舒適圈的步伐。

我在大學畢業後接受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終於有了讓“父母都鬆一口氣”的機會。半年後衝動叛逃,住到新西蘭,一個乖乖女竟然作出此舉,轟動了整個親戚圈。

十幾歲說起來還酷酷的生活,等到25歲以後去實現就步步驚心。逃離舒適的生活,從異國社會底層重新成長,工作,辭職,戀愛,創業,做任何事情不再接受條條框框的限制,一路上的代價可想而知。

父母的期待深重,工作結婚生子都需要提上日程,逃離舒適圈成了“不孝”的代名詞。來自同齡人的壓力接踵而來,一個個紅包的散去就像是命運的預言,身邊人的關注更是包含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令你苦惱不已,“你月薪多少”“你什麼時候結婚”“那麼大的人了怎麼還不安定下來?”

逃離舒適圈需要有贏得起的信心和輸得起的勇氣,你要有“不走尋常路也能到達終點”的決心,也要有“怕什麼,大不了從頭再來”的信念。如果本性安逸,那舒適圈是再好不過的歸宿,可如果眼前平淡的日子令你焦慮不安,那無論說什麼也要跳出這個池塘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看起來都差不多,走入社會後就會迅速被分入兩個階層,一個階層裏的人二十年狀態不變,令一個則經歷大起大落的波瀾。走出舒適圈如借力一般,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新的挑戰中鍛煉出新的能力,由此獲得新的信息幫助自己找到新的平臺。

兩年前我在奧克蘭市圖書館做過一次分享,在座的均是同行之人,一個姑娘問我,“當年日子很苦,我也曾拼盡全力,現在生活好起來,怎麼卻變得異常懶散,生活也停滯不前?”當時的我無法給出解答,現在有了切身的體會,每當在陶朗加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裏感受窒息,便覺知人活着的動力就是感官的刺激,就像西方年輕人在畢業後迫不及待背上行囊去體驗間隔年,那一路上或好或壞的經歷都是成長,不斷跳出舒適圈就是認知世界的最佳途徑。

有一篇來自Spenser的文章《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寫道“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去創業”,我在讀完後深受鼓舞,竄弄了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創業簡直就是爲我們量身定製的職業,不必坐班不必聽從誰的指揮,人性的自由被髮揮得極大,無論是兩個小時一次的休息,免費的咖啡甜點,還是帶薪休假,它們來不來,什麼時候來,都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事。

可是爲什麼我的母親,或者你的母親曾試圖阻攔我們逃離舒適圈的決定?

大概是沒有預料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生活,可避免辛苦而持續獲益,舒適圈裏的舒適,只是表象的存在,而不是永恆。

我曾見過被家人安排得貌似“很舒服”的姑娘,對我大吐苦水,“舒適圈是會害死人的,我心裏那個勇敢的姑娘,早就死在了這10年裏。”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辦公室中茶水報紙遊戲的舒適,還有很多人討厭溫水煮青蛙的生活方式,磨沒了激情,缺少了自由,直到自己也成爲謀殺夢想的幫兇。

遙想當年自己辭職出國的舉動,再一路摸爬滾打直到這裏,我有了一些細小的成功,還有很多預期之外的失敗,和那些執意逃離舒適圈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路途驚險,無法預料下一秒的故事。

我的母親問我“孩子,爲什麼要走彎路?”

爲了最終我的眼前不再只是二線城市的風景,而是一整個世界的繁華。

以及更多的,寬容,見識,格局,期待。

我最佩服的不斷跳出舒適圈的女性唯咪蒙莫屬,我一路都追隨着她驚險的人生,她從就職12年的媒體辭職,用400萬開垮了一家公司,繼而去北京創業,笑稱自己是“最老的北漂”。直到她成爲最成功的自媒體人之一,我還記得她說過的話,“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之前一年的創業經歷。。。我怎麼可以隨口就說出這句話:我特麼也是開垮過一間公司的人了。聽上去還有點屌屌的呢。。。”

問問二十五歲以下的姑娘,“三十歲時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

——小資,有趣,充滿智慧,視野開闊,見過世界的……

這些,哪有一個是能從舒適圈裏來的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