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讀書名言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本文已影響 1.98W人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導語:《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鉅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下面就是本站的小編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精選三篇

【第一篇】

重讀了《安娜卡列尼娜》,彌補了一個大遺憾。說是重讀,實際上是新讀。初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上中學期間,是初中還是高中已經想不起來了。那個年齡、那個年代讀這本書,至多瞭解個故事梗概,留下的唯一印象是安娜非常可憐,卡列寧非常令人討厭,其餘的統統忘光了(也可能當時就沒有理解)。

有朋友對我說,很期待我讀完《安娜卡列尼娜》寫出的讀後感。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面對偉大的托爾斯泰,我寫不出讀後感。但是讀完厚厚的、80多萬字的(上下兩部)《安娜》後,還是想寫點什麼。

讀《安娜》的過程中,我完全被人物命運吸引住了。托爾斯泰寫人物寫到了人的靈魂深處。他似乎完全沒有用什麼寫作技巧,就是忠實地記錄了書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忠實地表達了這些人物的內心獨白。給我的感覺是,這些人物就是這樣生活的,內心裏就是這樣想的,甚至這些人物的下一步會有做什麼樣的事、會說什麼樣的話,都可以估摸個大概。然而,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每天的生活都不同的,因此,下一刻、下一步、明天、後天……,在這些人物身上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又是難以預料的。越是難以預料,你就越想知道,於是,一頁又一頁地讀下去,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

許多個夜晚就是在讀《安娜》中度過的。

讀《安娜》的時候,托爾斯泰是不存在的;讀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托爾斯泰就出現了。這有點像看時裝模特表演:模特在T臺上不停地走動、時裝換了一套又一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展示結束後,模特不見了,服裝設計師出來了,同大家見面。“原來這些漂亮的時裝都是他設計的啊!”,對,就是這樣的感覺。

《安娜》給我的感受是什麼?說不清楚。安娜、卡列寧、伏倫斯基、列文、吉娣、奧勃朗斯基、陶麗、柯茲尼雪夫……,這些人物和我有什麼關係?如果真的沒有任何關係,我爲什麼會被他們的故事深深吸引呢?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偉大作家寫出的偉大作品,深刻地寫出了人性。就《安娜》來說,我感覺,托爾斯泰的偉大之處就體現在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光明的追求上,體現在對俄羅斯民族的憂患上,體現在對複雜的人性的探究上,而且這些探究是那樣地真實、生動、準確,那樣地符合邏輯。

安娜的美麗、高貴、高雅、生動、生機勃勃,與卡列寧的刻板、冷靜、理智、毫無情趣、沒有感情溫度、一心只想着向上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面上看起來安娜生活優裕、風光無限,實際上安娜是生活在令她窒息的家庭氛圍中。窒息的人總想透透氣,於是,當她遇到端正俊美、英姿勃發、體格強壯、雅緻灑脫並且是單身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時,頓生好感。伏倫斯基在見到安娜的那一瞬間,即刻就被安娜的風度、氣質、魅力迷住了——絕不僅僅是美貌。托爾斯泰是這樣描寫的:

伏倫斯基跟着列車員登上車廂,在入口處站住了,給一位下車的太太讓路。伏倫斯基憑他豐富的社交經驗,一眼就從這位太太的外表看出,她是上流社會的婦女。他道歉了一聲,正要走進車廂,忽然覺得必須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爲她長得美,也不是因爲她整個姿態所顯示的風韻和嫵媚,而是因爲經過他身邊時,她那可愛的臉上現出一種異常親切溫柔的神態。他轉過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過頭來。她那雙深藏在濃密睫毛下閃閃發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關注地盯着他的臉。彷彿在辨認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轉向走近來的人羣,彷彿在找尋什麼人。在這短促的一瞥中,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有一種被壓抑着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脣中掠過,彷彿她身上洋溢着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裏,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裏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着。

“只因爲在人羣中多看了她一眼”,伏倫斯基就愛上了安娜,美貌、風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伏倫斯基在那“一眼”中讀懂了安娜。伏倫斯基反悔了和單純可愛的吉娣訂婚的約定,開始瘋狂追求安娜。“窒息”中的安娜抗拒不了這來勢兇猛的愛情,她接受了伏倫斯基的愛情。呼吸到新鮮空氣的安娜再也不肯回到令她窒息的環境裏。於是,她不惜拋棄家庭和兒子,同伏倫斯基出走。這在十九世紀的俄國無異於是個“壯舉”,這個壯舉令有的人肅然起敬,令有的人異常憤怒,但公開表現出來的卻都是敬而遠之。這一切,對安娜來說都是無所謂的。她是因愛情而離家出走的,聰慧過人的安娜當然知道自己的舉動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面對“窒息”和“新鮮空氣”,安娜選擇了後者。出走後的安娜,愛情就成爲她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支柱。在我看來,伏倫斯基也是深愛安娜的,原本從沒想過要成家的他(包括和吉娣談情說愛時也沒想過),原本年輕有爲、升遷在即的他、原本無比享受單身生活的他,爲了安娜,放棄了這一切。走到這一步,度過了最初的幸福“蜜月”(兩人不是夫妻關係)後,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特性、不同天性就出現了矛盾。女人放棄一切就是爲了愛情,得到了愛情,女人就心滿意足了;爲了愛情放棄一切,這一點男人也可以做到,但愛情往往不是男人生活的全部。伏倫斯基擁有了安娜,感到幸福無比。但享受愛情甜蜜的同時,他卻丟不下社交圈、丟不下朋友圈。這對於伏倫斯基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但對於安娜來說,就等於生命的支柱晃動了,不穩固了。安娜爲自己的痛苦猶豫過、自責過、鬥爭過,但猶豫、自責、鬥爭之後,還是不能容許這根支柱有絲毫的晃動。當兩個人的矛盾發展到公開,繼而是冷淡、冷漠的時候,對安娜來說,也就是這根支柱被抽走的時候。沒有了支柱,安娜的精神大廈豈有不坍塌之理?

我也曾設想過,安娜的結局不這樣安排會是如何?但想來想去,低三下四地留住伏倫斯基,那就不是安娜了,另找新歡,那也不是安娜了,回到卡列寧身邊,那更不是安娜了。

對我的這個設想或者說疑問,翻譯家草嬰在導讀裏說了一段話,足可以驗證我的分析是正確的:

托爾斯泰爲什麼要給安娜安排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有人責怪他對女主人公處理得太殘酷。對這個問題作者解答說:“這個意見使我想起普希金遇到過的一件事。他對一位朋友說:‘你想想,我那位塔吉雅娜跟我開了個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簡直怎麼也沒有想到她會這樣做[]。’關於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說同樣的話。總的說來,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違反我本意的事來:他們做了在實際生活中常有的和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們做的事。”托爾斯泰說這話首先是表明他的創作信條:嚴格遵守現實主義方法,忠實表現生活的邏輯;同時也說明他對安娜的態度。(《譯者導讀》,草嬰)

讀《安娜》,我有一個發現:在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中,凡是痛苦、焦慮、不安的人都是向善的、有着美好心靈、對生活、對人抱着真誠的態度的。安娜、列文、吉娣,甚至包括陶麗莫不如此。(本來伏倫斯基也應該算在內,他真心愛安娜,從未動搖過,但就是他的疏忽和大意導致了安娜的臥軌而死,我不能原諒他)

列文是我最喜歡的男主人公。他善良的心地,誠實的品格,他敏感、內向的心理特點,他勤奮勤勞的生活態度,我都非常喜歡。他爲找不到“人爲什麼活着?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的答案而痛苦萬分,甚至想到過自殺。他是地主,但農民都不怕他;他願意把土地收益與農民分成,以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從而創造出更高的產量,農民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這是列文的理想,他甚至想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全國、全世界;他憧憬過用這樣的模式會使俄羅斯農業迅速壯大起來,併爲此著書立說。但在現實中卻屢屢受挫,貴族們笑話他,農民們不相信他,書稿得不到重視。於是,他深陷痛苦之中。吉娣的愛情和兒子的降生都給列文的生活增添了幸福,但這些幸福依然不能解決他的痛苦。直到小說的結尾,列文似乎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信仰,才逐漸讓自己平靜下來。

據說在列文身上有托爾斯泰的影子。不管有沒有,這個人物我都喜歡。

列文與上流社會的人格格不入,喜歡呆在自己農村的家中。他喜歡田野,熱愛勞動。托爾斯泰用了大量的篇幅、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列文的家鄉,實際上也是描繪了俄羅斯廣袤的農村。幾十年前讀到這些內容都是一帶而過的,現在就不同了。在托爾斯泰的筆下,我甚至聞到了乾草的味道,聽到了牲口的叫聲。

作家阿來(《塵埃落定》作者)說:“如果沒有把托爾斯泰(還有福克納)看完會遺憾。”看來還要重讀當年讀不下去的《戰爭與和平》,重溫《復活》的故事,然後再讀讀託翁的短篇小說。

【第二篇】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裏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爲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爲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爲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爲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僞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裏,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爲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裏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着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着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店鋪】

故事主要講述女主角安娜在一次舞會上與英俊帥氣的伏倫斯基 一見鍾情。但安娜是政府要員的貴夫人,八歲孩子的母親,這樣的身份使他們的愛情在外人眼裏是偷情是低賤,各種污濁的詞彙都被外人很很的朝向他們。即使這樣,安娜仍然爲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與丈夫抗爭,最後不得已拋棄丈夫和兒子,和伏倫斯基一起生活。可惜啊!可惜啊!可惜啊!命運對安娜太不公平了,與伏倫斯基最後也感情破裂,最終安娜在絕望中臥軌自殺。

而另一對很幸運,吉娣與列文過着幸福的生活。他們在一起很難得很不容易,吉娣被伏倫斯基甩了之後很傷心,但通過時間越來越發現列文的好,開始喜歡上了列文,一切都還來得及,因爲列文一直深深地愛着她,最終他們很幸福。

對於主人公安娜深感同情。她的一生是悲哀的,是不幸的,是令人同情的。她嫁給了一個她不喜歡的人,終於在有生之年她遇見了自己愛的人,爲了愛情她不顧一切,終於和愛的人在一起了,無論誰都不敢保證相愛的人會長久,安娜他們也不例外,最終愛情破滅,安娜和伏倫斯基都自殺了,是那麼地讓人痛心,那麼地讓人難過。

安娜爲了愛情是那麼的勇敢,堅持自己的心。我們應該學習她那永不放棄追逐自己夢想的東西,這往往就是我們現代人最缺乏的。一但遇到困難馬上打退堂鼓,不能克服困難,不能堅持。也沒有一顆追逐自己內心想要的持之以恆的心。

最後默默地祝福你安娜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快樂!

她一會兒恨得那麼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麼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麼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麼軟弱怯懦——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在上流社會愛的絕望與矛盾中被逼上絕路從而選擇臥軌自殺的昔日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是一個麻木不仁、殘酷無情的官僚機構,“他不是男子,是一個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他生氣的時候是一架可怕的官僚機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僞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僞裏,正象魚在水裏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僞、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使安娜終忍無可忍。

當安娜遇見了“維特式”熱情的渥倫斯基,權比虛僞冷漠的卡列寧,安娜不顧一切地選擇了渥倫斯基。

爲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僞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僞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僞,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

列夫.托爾斯泰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

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卡列寧的不貞在上流社會並不是過大的罪過,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