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讀書名言

大學期間必讀的10本書

本文已影響 1.93W人 

大學期間必讀的10本書

大學期間必讀的10本書

導語:離開高中,邁入大學,再不會有老師監督你讀書。讀書與否,會決定大學四年的收穫和厚度。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十本大學期間必讀的書,希望你們喜歡。

大學期間必讀的10本書

1、《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心碎又心酸的小說,既有強烈而真摯的愛情,又有不忠與嫉妒。小說講述的是美麗而叛逆的安娜與迷人軍官亞倫•強森之間的愛情故事。從安娜反抗無感情的包辦婚姻、與社會僞善作鬥爭的那一刻起,悲劇就開始了。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俄羅斯,描繪了當時城市與鄉村生活的巨大差異。該小說是文學世界裏評價極高的一部作品,無數讀者曾爲勇敢而高尚的安娜而着迷,爲婚姻不幸的安娜而惋惜,爲安娜與軍官的悲劇愛情而悲嘆。

2、《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它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規律。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爲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3、《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爲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爲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爲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爲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

4、《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法語: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又譯爲《民約論》,全名《社會契約論或政治權利原理》)是瑞士裔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寫成的一本書。《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以及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鬥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5、《紅與黑》

《紅與黑》是一部由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830年首次出版,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作品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和最終失敗的結果,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經歷,展現了法國王朝復辟時期的全貌,既揭露覆闢封建貴族的覆滅命運,也批判得勢的大資產階級的卑劣及其與貴族,僧侶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的形象。

6、《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爲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7、《新民主主義論》

新民主主義論是毛澤東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演,原題爲《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載於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五日延安出版的《中國文化》創刊號。同年二月二十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載時,題目改爲《新民主主義論》。

8、《百年孤獨》

大家都能理解孤獨,簡書上也有很多關於孤獨的文章。但是,沒有人去探尋孤獨的永恆性。加西亞·馬爾克斯講述了一個家族一百年的孤獨史,這一百年裏所有的人都不得所愛,所有的人都過得痛苦不堪。直到最後,家族裏有一個愛的結晶出生,但卻長着一條豬尾巴,然後孩子被螞蟻吃掉,整個小鎮消失不見……

9、《目送》

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爲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0、《月亮和六便士》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後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着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着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