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錢學森的勵志故事7則

本文已影響 3.03W人 

導語:錢學森被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爲我國科技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以下是勵志故事的小編給大家精選的錢學森的勵志故事7則,一起來看看吧。

錢學森的勵志故事7則

中國人自古就對天穹之上充滿猜想。1911年出生的錢學森公派赴美留學,畢業後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28歲時,已經是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他決定回國效力,當時,他從事的工作90%屬於軍事機密。1950年,錢學森被拘禁,儘管後來被保釋出獄,但一直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1955年,錢學森千方百計發出的求援信輾轉送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信中寫道: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1955年10月,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這段路,他走了五年。簡單安頓好家人後,錢學森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之中,在東北考察時,他見到了開國大將陳賡。

1956年的春節剛剛過完,錢學森起草完成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並能得到中央批准,爲中國造出第一枚導彈的重任也落到了錢學森的肩上。

導彈與火箭是一個複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當時他所率領的隊伍,大多是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對這種尖端武器一無所知。他爲此專門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啓蒙了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製的中國人。

1960年11月5日,仿製的東風一號近程導彈飛行7分37秒,橫跨550多公里後精確命中靶區。

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製的東風2號導彈首次試驗,21秒時尾段着火,69秒後墜地起火,實驗失敗,這讓所有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一時難以接受,情緒低落。

錢學森在讓科研人員振作的同時,也把壓力扛在了自己肩上。爲了找到發射失敗的原因,錢學森在乾燥、酷熱和缺水的戈壁灘上反覆考察,經過兩個月的分析檢測,故障結論報告長達67頁。兩年後,東風二號再次發射,導彈飛行1000多公里後,準確擊中目標。

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5號飛行30分鐘,穿越6個時區後,穩穩的到達了萬里之外的太平洋。1991年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直到今天獲此殊榮的人只有錢學森一個人。

晚年的錢學森,始終密切的關注着世界載人航天技術的最新動態。在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國人送上太空的背後,正是自己30年的付出與堅持。

2003年10月14日,神舟5號飛行590秒後襬脫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終於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接續的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一次次證明中國人的科技實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錢學森當年的堅持。他不僅爲中國航天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也爲新中國力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勾勒發展方向、培養領軍人才。

除了大家熟悉的空氣動力學外,錢學森還引領了我國水動力學的研究。他曾親自在清華工程力學班講授水動力學課程,並在60年前針對《力學學報》一篇水翼理論文章,提出時速超過90公里以上的應用,必須用“超氣蝕”翼面。這一遠超當時研究範圍的概念,如今得到驗證和應用。在錢學森親手創建的中科院力學所,科研團隊開發的新概念高速船模型時速大幅提升,相關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近期也發表在流體力學權威期刊上。

據研究團隊負責人王一偉介紹,航行體在水中高速運動的時候,表面的液態水會相變成水蒸氣,產生空泡。與此同時,當這種帶着空泡的航行體在水面附近運動時,不管是穿出、穿入,還是平行水面航行,空泡都會由於水面的擾動發生脫落、潰滅,影響航行體的結構安全和操控穩定。

爲了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中科院力學所秉持錢學森先生的工程科學思想,始終面向國家重大裝備中的共性基礎問題,面向實際應用。

錢學森幾經周折來到香港,再由香港抵達深圳,再到廣州,最後順利抵達北京。一路上都感受到了祖國同胞的熱情,錢學森在回國前,站在洛杉磯港口就曾經說過:我不打算回來,我也沒理由回來(美國),我準備盡我最大努力,來幫助祖國人民建設一個.....

然而,事情還真不是那麼簡單啊。很快我國領導就意識到,就算錢學森知識淵博,也不可能立刻造出導彈來。原來很簡單,當時的中國,真的是一窮二白,放眼全國都沒有一家工廠可以生產出所需的特殊材料。而且還沒有試驗基地和大型設備,就連一個像樣的大學研究所都沒有。甚至,是一本相關的教科書也找不到。

就當錢學森清楚這一切之後,也莫感地焦急,當然也有一些茫然。沒有研究工具,沒有研究設備,雖然自己很樂觀,但是也無奈“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此時的錢學森,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找出來,如何才能白手起家。

要知道,在40年後,中國可是擁有世界上第三大核武庫,而且是最重的武器供應商之一。錢學森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可以讓一個在1955年連一個像樣的汽車都生產不出來的國家,走在了世界前列。

那麼,這一切錢學森又是怎麼做到的?在這一場科學技術大發展中,錢學森又是充當着什麼樣的角色呢?

因爲錢學森本人是比較謙虛的,甚至不願意出版自己的傳記。對於一些信息,我們是很難完全掌握的。總得來說,錢學森對我國有着至少四大貢獻。

第一,那就是錢學森給了祖國一個最大的信心。在中國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能夠有造出導彈的信心和決心是至關重要的,雖然錢學森沒有親自到工廠裏造導彈,但他作爲燈塔式的領軍人物,給科研人員指明瞭前進方向,讓他們在黑暗中找到前進的道路。

讓決策者相信你能做這件事,比你能做這件事,但是沒有人願意相信和幫助要有意義得多。顯然,一開始連最上層的國家命運決斷者都是無法相信,沒有人可以相信在那麼短時間內研製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核武器的,可是錢學森做到了!

第二,錢學森總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啓發下面年輕的科學界做出最重要的決定和成果。錢學森帶領着一羣比自己小一代的年輕科學界們,這些人是祖國未來重要脊樑。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從蘇聯大學回國的,後來被委以重任,組建科學小組。錢學森用心教導他們,並且盡力培養和提拔。

正是由於錢學森培養了這一批科學家,爲後來搞航空航天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纔有了後來的人造衛星以及載人航天。對於領導者來說培養下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幫助手下人成長成纔是領導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三,錢學森反反覆覆地強調,在書裏可以找到許多問題的答案。他讓以往學習俄語的年輕中國科學家認識到,世界上最好的太空研究方面的文獻都是以英語寫成的。

最後,他證明了自己有創建機構的能力。他在中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推動了國家科學發展綱要的確立,並領導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國的第一所導彈設計研究所。

錢學森被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爲我國科技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1935年9月起,錢學森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留學期間勤奮刻苦,後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爲終身教授。由於科研能力和成績突出,錢學森在美國的事業發展一路順遂。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便決定以探親爲名回國,將整理好的800公斤書籍和科研筆記帶回祖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但是,當他赴港口時卻遭到美國當局的強行拘留,所有的資料和書籍也被扣押。加州理工學院交了鉅額保釋金,他才獲釋。當時的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在此後長達5年的時間裏,錢學森始終受到嚴密監視。得知錢學森在美國遭受迫害,中國科技界立即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譴責美國政府的做法。中國政府也多次與美方交涉錢學森回國問題。但由於國內始終無法與錢學森取得聯繫,因此,美方每次都否認扣留中國公民。此時,錢學森也正在因爲沒有途徑向國內傳遞消息而煩惱。他深知,自己的回國問題,必須讓國家高層知道自己的回國願望和目前的處境才能解決。

1955年5月的一天,錢學森在一份中文畫報中發現了父親的朋友陳叔通與毛主席在一起的照片,不由得眼睛一亮,心中有了主意。錢學森立即給陳叔通寫信,請把自己的消息傳遞給國家高層領導。但由於不知道陳叔通的通訊地址,只能寄給在上海的父親,由其代轉。爲了避免信件被聯邦調查局拆信扣留,錢學森將給陳叔通的信裝在一個信封裏,讓妻子蔣英裝入給比利時的妹妹的信中,避開跟蹤的特工,將信件投入到一個商場的郵筒裏。蔣英的妹妹在比利時收到信件後,立即轉寄到上海錢學森的父親家中。此後,信件幾經輾轉終於到了周恩來手中。

此時,中國代表團正在日內瓦與美國進行大使級會談。爲了表示中國的誠意,也爲錢學森歸國創造條件,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提前釋放了11名被俘的美國飛行員。但談判時,美方依然矢口否認美國政府扣留中國公民。這時,中國代表團團長王炳南掏出錢學森的信當衆宣讀,讓美方十分尷尬。1955年8月4日,再也沒有藉口的美國政府,只好准許錢學森離開美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與家人一起來到洛杉磯港口,準備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迴國。錢學森的回國引起廣泛關注,不少記者早早來到碼頭上採訪他。有記者問:你這次回國後,以後是否還打算回到美國?錢學森平靜而堅定地回答說:“我不會再回來,我沒有理由再回來,這是我想了很長時間的決定。今後,我打算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國家,以便他們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錢學森回國後,對原子彈、導彈等方面的國防科技發展非常關注。當時,國際上普遍認爲中國科技水平落後,根本沒有能力研製這些先進武器。這讓著名將領、負責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建設的陳賡非常不服氣。一次,錢學森前往哈爾濱參觀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恰巧正在北京。得知消息,陳賡專程趕回哈爾濱來見錢學森。他見面問錢學森的第一句話是:“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回答說:“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爲什麼不能幹?”陳賡聽後大聲說:“好!就要你這一句話。”這次談話後,錢學森更加堅定了自己爲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貢獻力量的決心。

一份96分的水力學考卷

在交大的圖書館裏,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學試卷,做這份試卷的人就是錢學森。在這樣一份普通的試卷之後,卻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原來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品學兼優,各門學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答對了所有的6道題,他的任課老師金老師很高興,給了錢學森100分的滿分成績。但錢學森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處符號“Ns”誤寫成“N”了。錢學森主動把這個小錯誤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把100分的試卷改爲了96分。任課老師金老師一直保存着他的愛徒的試卷,即使在戰亂的遷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時候,金老師拿出了這份珍貴的試卷,贈與了母校。這份小小的試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學習、科研的一絲不苟、虛心誠實。

克服重重阻礙艱難回國

上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爲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着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後,自然不想放走,因爲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製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製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爲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錢學森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慷慨獻出《工程控制論》一書的萬元稿酬,資助貧困學生;80年代,他又將《論系統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經費。晚年,他先後獲得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也悉數捐出,情繫祖國西部,用於沙漠治理。面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實權官銜,他沒有向誰伸手,而是主動放手。即便美國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仍被他拒之門外,拋在腦後。他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爲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

他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曾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管是什麼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樣不要。”他曾爲自己定下了“不題詞,不給人寫字,不上名人錄,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參加成果鑑定,不接受媒體採訪”的原則。

這就是我們一代偉大科學家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1991年10月16日,“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建國以來國務院、中央軍委第一次向科學家授予國家級最高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稱號的唯一獲得者就是“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祖籍爲浙江紹興。在開明家庭中成長的錢學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鐵道工程系。在此期間,他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查閱相關書籍資料。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派遣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上海遭到嚴重破壞。目睹日軍戰機肆意橫行的錢學森意識到中國只有擁有屬於自己的強大的航天工業,才能不再受欺辱。於是,從事航空事業捍衛祖國的想法開始在錢學森的心裏紮根。1934年,錢學森放棄自己修習多年的鐵路專業,成功考取清華大學第七批庚款留美學生,登上了開往美國的郵輪。

1935年,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斬獲碩士學位。翌年,他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進修,師從著名科學家馮•卡門,並很快成爲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1939年,錢學森獲得航空和數學雙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錢學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解決了飛機高速飛行時殼體會發生變形的數學計算難題。後來這項公式被普遍運用於飛機翼型設計。也正因爲這項公式,年僅28歲的錢學森在美國科學界聲名鵲起。隨後的幾年裏,錢學森先後成爲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深受重視。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懷揣“學成必歸,報效祖國”心願的錢學森萬分激動,作出了回國的決定。但就在他積極籌劃回國之際,厄運不期而至。1950年,錢學森受到美國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實指控,繼而受到拘禁等種種不公待遇,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軟禁生涯。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輾轉傳回國內。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爲關心,不僅公開譴責美國政府的不當行爲,還積極尋找途徑與美國政府溝通,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經過中方的不懈努力,歷經磨難的錢學森最終於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後,錢學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偉大的建設高潮”中去,帶領科學家們創造出無數奇蹟。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加上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成爲燃眉之急。錢學森堅信“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從此全面開展相關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爲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爲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10月,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此後數年間,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錢學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國相繼成功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錢學森的偉大不僅在於爲中國的各項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還在於他的優秀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航天事業初創之時,沒有任何外國資料可供參考。錢學森便自編教材,爲年輕的科研人員講授相關知識,還堅持每週與他們討論技術問題。有一次,新研製的一種導彈型號在發射試驗時失敗了。錢學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後召集大家開會。這些年輕人意識到,是因爲他們考慮不周導致導彈發射失敗。因此,在面對錢學森時,他們愧疚地埋下了頭。錢學森微笑着讓大家擡起頭並說:“如果說考慮不周,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這種擔當精神給年輕的科研人員以莫大的鼓勵,使他們能勇於在錯誤中總結教訓,爭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錢學森還多次捐贈稿費、講課費和獎金,自己卻數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簡樸的作風。正是錢學森的悉心授教、勇於擔當和簡樸等優秀品質,讓中國航天等事業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並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手中接續發展。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數年堅守與奉獻。多年以來,錢學森以其舉世矚目的卓越貢獻和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獲得了世人的廣泛認可。人們稱他爲“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還將小行星3763命名爲“錢學森星”,以此紀念他的卓越貢獻。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斯人已逝,但人們不會忘記錢學森的偉大功績和高尚品質,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更是民族的脊樑、中華的燈塔,他向整個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與風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