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格言人生格言

智力可以後天培養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智力可以後天培養

智力可以後天培養

我們在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某某“智商高”、“人家不用學,也比咱強”、“這人智商有問題,怎麼弄也不成”等諸多聽來極其打擊自我信心與自尊的話語。有些人在參加應聘、選拔時,還會被要求做一些智商測驗,弄得人惴惴不安。智商是天生註定、不可改變的嗎?智商高就一定能夠事業成功、感情成功嗎?

智商高的人未必心理健康

戲劇化的是,實際情形往往與人們的主觀想象相反。我們所認同的傳統的高智商的人,不過是一個在學習上表現優秀的人,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強,但不一定是一個適應社會、有創造力、有實踐力的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學家孟尼格爾提出:“心理健康是指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具有的高效和快樂的情形。心理健康者應保持平靜的情緒,有敏銳的智能,有適應社會環境的行爲和令人愉快的氣質。”

智力可以後天培養

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內容完整並且協調一致,不會發生心理障礙或行爲問題;廣義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它以促進人們調節心理、發展更大的潛能爲目標,使人們更健康地生活。心理健康的兩個定義,都很強調人對社會的心理適應性。從這個角度出發,心理學家們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一般都包括自我意識水平、情緒控制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所以,如果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會很高的。

傳統的智商沒有考察人的心理健康

傳統理論所說的智力,實質是一種邏輯分析能力,它的高低(即IQ分數,又稱智商)與學生在校時的學習成績有顯着的、高度的相關,但它不能保證學生在未來事業上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低下的少數人羣,一般來說,智商與心理健康狀況沒有必然的聯繫。一般認爲,人的心理健康與人的認知態度、自我意識、個性特徵有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受到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成長經歷等外界因素的影響。

但是縱觀所有對心理健康的界定,都強調心理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與人的領悟能力和認識能力有關,所以智商對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而傳統的智力觀在解釋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上存在侷限性。

新智商觀強調心理健康

着名心理學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滕伯格對傳統的智力理論提出了挑戰,他響亮地喊出了“超越IQ”的口號,並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l nteuigence)這一新智力概念,從而對智力和心理健康的關係有了新的解釋。

斯滕伯格認爲,成功智力就是個人學會平衡地使用分析,創造和實踐這3種能力,用以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能力。所以新智力由3種能力構成,而不僅僅是傳統智力所講的邏輯分析能力。這3種能力中,分析能力是個體進行分析、評價、比較或對比時所需要的能力(相當於傳統的智力);創造能力是人進行創造、發明或發現時所需要的能力;實踐能力是人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時所需要的能力。

此外,新智力還強調這3種能力之間要平衡發展,它不僅強調要適應環境,更提出要選擇環境、塑造環境。

我們知道,很多初到國外的留學生,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不通,常常出現適應問題和心理疾病。傳統的調節方式是讓這些人努力學習語言,儘量去適應環境,最後生存下去,這無可非議。那麼,對於那些選擇回國創業的人,是否應該認爲他們是失敗的呢?從新智力的角度來說,這種對環境的自主選擇同樣是非常成功的心理適應。

有的時候,一味地、被動地適應環境,還不如主動積極地去改造環境。之所以更多的人寧願選擇前者,是因爲改造環境不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受到的阻力也大。在現實生活中,那些總是想改造環境的人,很容易被人當成反對派,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總之,新智力就是指個人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它所強調的認識自我,適應、選擇和塑造環境,都是心理健康的內涵。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說,智商高的人也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通過培訓提高智商

值得注意的是,斯滕伯格認爲,新智力經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是可以後天獲得的。過去認爲,智力是相對穩定和難以改變的,但新智力理論卻認爲智力可以通過教與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只要學校和培訓機構給學生開設一些相應的課程,學生就可以獲得很高的新智力。國外心理學家爲了實踐這種理念,做了很多成功的實驗。而從健康的角度和新智力的定義看,“新智力的教學”也同時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由此也有了一個新的途徑。隨着我國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我們也可以樂觀地推斷,孩子們將來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