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句經典的句子

李開復自述:與癌症鬥爭17個月,走出了影響力怪圈

本文已影響 3.18K人 

李開復自述:與癌症鬥爭17個月,走出了影響力怪圈


李開復訪談:與癌症鬥爭17個月,走出了影響力怪圈

過去,李開復幾乎有點偏執地把運營微博變成人生的一部分,把獲取粉絲當作遊戲來玩。星雲大師曾私下對李開復說,你沒有辦法剝離這種名利,你說的話是自己騙自己。現在,李開復很少上微博或發朋友圈,他認爲那都是很功利、無聊的事情。不追求影響力,不說改變世界,“順其自然一點”。

17個月後,李開復面向媒體的第一場發佈會拉來兩個老朋友,徐小平和蔡文勝。他們聯合發起了面向創業者的公益創業輔導計劃羣英會。三個在投資界最具影響力的天使,既互相追捧,又拿對方開涮。

是的,李開復病癒重新恢復工作了。自春節回到北京後,他做過一兩次演講,去歐洲見了投資人。看上去,他狀態不錯。標誌性微笑,謹慎用詞,對每個人儘量周到。

但是這次回來,他只承擔創新工場之前50%的工作量。兩年前他去歐洲,16天見了45個投資人。每天飛一座城市,密集的行程,那種成就感讓他滿足並沉醉。今年春節,他同樣去了歐洲十多天,只見了15個投資人。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內心的變化。病中他對人生命題進行了重新思考,此前太過用力的地方他在極力避免。現在,李開復的朋友圈和微博零星散落着,想發就發,沒話可說就不發。不追求影響力,不說改變世界。“順其自然一點”。

2015年3月15日下午,記者與他在創新工場辦公室進行了長談,從他對影響力的看法到人生目標,從創新工場對趨勢的洞察到錯失,李開復與記者做了深度探討。

以下爲李開復接受訪談時的自述與癌症鬥爭17個月,走出了影響力怪圈


整個生病過程中,我重新體會最深的就是“影響力”這三個字。這是我過去所倡導的,能多大程度上改變世界,就靠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做的事情就會越好。理論上這是對的,只是一旦你開始追求影響力,所有的事情都通過影響力來評估,就會變得比較現實。比如,今天要不要見這個創業者取決於他的公司有多大潛力;我見哪位記者,通過他們面向的讀者羣多少與否來決定。其他的可能就不見了。這不是真的人人平等。

這次生病讓我感覺到,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其實世界上每個人的價值跟靈魂是一樣的,我憑什麼只通過影響力做這種價值判斷?一場演講沒有一千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一千個粉絲我就不開心。這就變成一種功利世俗的追尋。

有時候人會麻醉自己,說影響力大了我可以做好事。實際上,人非聖人,當影響力和功利以及現實中不對等的種種因素糾纏在一起,你很難釐清。

我生病後不斷地思考這類事情。記得有一次去佛光山請教星雲大師幾個問題,我向他提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覺得追求影響力就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因此不斷追求,把這個當成主要甚至唯一的追求,這是否會陷入名利的怪圈和負面循環?”

星雲大師一般在公開場合都非常和善,但是那次跟我一對一閉門的時候卻跟我說,說這個話是自己騙自己,人真的沒有辦法剝離這種名利。他說,我說的話是自己騙自己,這對我有一定程度的點醒。

我開始想,過去是不是做得太過了一點?確實,過去有學校請我去演講,場地不夠大,只有兩百人能聽到,我想算了;有創業者跑到創新工場來,雖然很執着但是不見得靠譜,我們把他拒之門外;或者去演講有學生追着車子要送我禮物,司機問我要不要停下來,我說不要。

現在就想,憑什麼覺得兩百人就不能跟我交流?爲什麼我們要讓創業者苦苦地等?爲什麼我就可以傲慢地不讓司機停下來?現在再想這些事情,就會比較放得開。公司做事還是要盡到職責;我自己的時間還是要自由支配,只要有緣能夠認識,時間允許,不傷害身體,誰找上門來我都可以交流,來者不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