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句經典的句子

鄧世昌紀念館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鄧世昌紀念館觀後感(一)

鄧世昌紀念館觀後感

鄧世昌紀念館楹聯爲“雲臺功首、甲午名留”,簡潔概括了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地位。在這座典型嶺南祠堂式建築裏,集中展出文物、照片、文獻、模型、雕塑、蠟像等,較詳細地介紹鄧世昌的生平事蹟及甲午海戰的歷史情形,確實具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好題材。現場有一電視大熒屏,不間斷播放甲午黃海海戰的電影片段,讓每個參觀者有如身臨其境,切實感受到民族英雄的英勇氣概。

甲午黃海海戰是中日間有史以來最激烈、規模最大的主力海上決戰,意義重大,它的失敗使中華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災難深淵,所以作爲子孫後代,很有必要記住它,謹把這段歷史簡要記錄於下。

1894年9月17日午,北洋艦隊返航至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附近海面,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遂展開了這場着名的海上戰役。鄧世昌爲“致遠”艦管帶,與其他各艦英勇作戰,並一直衝鋒在前,於是受到敵人的集中轟擊,軍艦全身着火,船身傾斜。至此,鄧世昌毅然決定讓彈盡身傷的“致遠”艦開足馬力,撞(!)向囂張的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要與敵同歸於盡。他激勵將士們:“我輩從軍衛國,早置身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紛紛爲,況吾輩雖死,而海軍聲威不至墮落……”可惜中途船體爆裂,軍艦沉沒,252名官兵悉數爲國捐軀。

這是一種怎樣的英雄氣概!

清代詩人鄭觀應在其詩歌《聞大東溝戰事感作》裏寫到:“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衝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記錄了這段歷史,表達了詩人的敬佩之情。人們常說:“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那麼,一百一十多年過去了,我們中華民族,除了“知”,還應該怎樣呢?這是一個切實而急迫的現實問題。在“奚事紛紛爲”的當下,我們太需要這種“衝撞”的精神了!當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其實我們需要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你要敢於“亮劍”,敢於“衝撞”纔會敢於勝利!


  鄧世昌紀念館觀後感(二)

星期天下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和媽媽來到鄧世昌紀念館參觀。

登上六級臺階,來到宗祠正門。只見門上貼一幅門神。走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鄧世昌的畫像,大約1米乘1米。畫像左右各有一對木匾和一匹飛馳的跑馬。在宗祠的左邊掛着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右邊牆上掛着歷代愛國主義英雄的畫選,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抗日英雄崔去病、甲午戰爭鄧世昌、、、、、、這些畫面使我們更加緬懷鄧世昌這位愛國主義的英雄。

穿過大堂,來到天井。天井四周低樹婆娑,燈籠高掛。中間有一隻要兩個人才抱得起的有40公斤重的大寶鼎,鼎的旁邊有一棵紅果樹盆栽,它有“紅果之王”的美稱。每當幼葉剛出時,紅果樹上猩紅片片,果實累累,像華燈高照,美麗極了。

穿過天井,來到大廳。大廳中間有一個鄧世昌的銅像,他神態凜然,威風八面,銅像四周都是鄧世昌的平身圖畫。鄧世昌是清光緒年間的人,他勤學好問,學習成績優良,從小有遠大的理想。長大後,他爲清朝水師立下不少的功勞。甲午戰爭爆發後,鄧世昌駕駛“定遠”號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殉國。

夕陽西下,春風撫面,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鄧世昌紀念館,但他勇於爲國捐軀的崇高品質和英勇氣節永遠地留在我心中。


  鄧世昌紀念館觀後感(三)

鄧世昌是清末的一位海軍將領,他爲了保護祖國的海防獻出了生命。1894年9月17日我方艦隊在黃海海面相遇,展開了一場激戰。鄧世昌指揮“致遠”號密集炮火,縱橫海面,頻頻開炮,屢中敵艦攻擊“吉野”“定遠”號爲了保護旗艦,鄧世昌開足馬力搶到“定遠”號前面迎戰,“致遠”號在四艘日本艦隊的包圍下頑強作戰,不斷炮擊敵艦,不久,船上的炮就打光了,鄧世昌接着又命令用歩槍射擊。

經過了好長時間,“致遠”號彈孔累累,水線以下也多處受傷,船已傾斜,眼看就要沉沒了,鄧世昌又登上艦橋,慷慨激昂的宣佈:“我們爲國作戰,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現在,我艦船上彈盡,無力再戰,我決定撞沉‘吉野’,與它同歸於盡”全艦官兵齊聲高呼,表示擁護。

鄧世昌登上駕駛臺,開足馬力,向“吉野”衝去,“吉野”密集炮火朝“致遠”發去。“致遠”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還是拼命的向前衝,敵艦上的士兵見了,驚恐萬分,紛紛跳入水中逃命,可是,一顆日本魚雷擊中了“致遠”號,頓時,“致遠”號爆炸了,不久,它就沉沒了。

落水以後的鄧世昌仍然高呼殺敵不止。隨從把救生圈拋給他,他拒絕了。他飼養的“太陽犬”游到他身邊,想救起自己的主人。鄧世昌不想讓自己和自己的犬成爲日本人的俘虜,親手淹死愛犬,自己也沉沒在水中。

鄧世昌的爲國捐軀、不顧生命危險、連死的時候也一心想着國家,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